过去一个月,稳定币成了中外监管同台的主角:大陆“降噪”、香港“立法”、大行“试水”。看起来像矛盾,实则是分工:境内防系统性风险,离岸做合规试验场。
先看香港。8 月 1 日起,稳定币发⾏必须持牌,储备、审计、KYC/AML 等都入法,且监管口风很紧——要求识别每位持有人身份,行业担心匿名/自托管钱包体验会受影响。好处是牌照清晰、预期稳定;代价是合规成本高、早期只会发出少量牌照,预计 2026 年初才有首批。但这也正是吸引“正规军”的信号。
紧跟着,传统金融闻风而动:渣打牵头和 Animoca、HKT 组 JV,计划在港发稳定币并申请牌照。这不是“讲故事”,而是对立法后的商业落点:用银行信用 + Web3 应用去拼跨境结算和链上资金效率。
与此同时,内地态度是“控噪音、看试点”。有消息称监管部门要求券商等机构暂停“站台”式的稳定币研究与路演,以防炒作与监管套利;这和香港的“有序开放”形成了一松一紧的组合拳。
更重要的是,产业侧的声音在变化:京东、蚂蚁等科技公司游说在香港先做“离岸人民币(CNH)稳定币”,理由很现实:今天 99% 稳定币与美元挂钩,跨境支付与贸易结算几乎被美元系“承包”,要想把“数字人民币的外沿”做起来,离岸 CNH 稳定币是条可行路径。这类主张近一月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。
地方层面也出现了“研究—评估—预案”姿态:上月上海一场由国资系统参与的会议,把稳定币/加密的全球监管框架逐条复盘,讨论了国内可能策略。上海向来是金融改革“前站”,并不等于要放开交易,但说明政策部门在“做功课”,以便和香港的制度分工更好衔接。
把以上拼起来,能读出三层逻辑:
- 大框架:大陆防风险,香港做试验。一个负责“底线安全”,一个负责“路径探索”。可预见的节奏是先在港落地一批合规样本,再择机评估可复制的跨境场景。
- 产业合流:传统金融 + 互联网平台 + Web3 应用开始同台。银行带来信用与合规,互联网公司带渠道与场景,Web3 负责效率与开放性。渣打 JV 是一个样本,内地科技公司推动 CNH 稳定币则是另一个样本。
- 竞争维度:这不是“币圈话题”,而是国际清算与货币影响力的长期赛道。谁能在合规—体验—流动性三角里找到平衡,谁就能拿到跨境支付与链上结算的入口券。
对项目方/从业者的三点落地启示:
- 用港股东、在港法人、港区基础设施去落地:想做稳定币钱包、清结算应用、RWA 收付,请优先对接持牌发行方或申请中机构,把合规当作产品特性而非成本。
- 跨境场景优先:供应链、离岸贸易、B2B 支付比 C 端零售更容易先跑起来;把“链上记账 + 线下合规”做成一体化方案,更容易得到机构背书。
- 数据治理与身份体系是关键:香港对持有人身份识别的刚性要求,意味着自托管体验要做“可选但合规”;做 DID/KYC 的团队,这是你们的窗口期。
星宝的小结: 市场在“换赛道”:从“谁跑得野”到“谁跑得合规”。大陆收声量、香港给框架、外资与中资一起搭场景。接下来一年,看两件事:
- 谁能拿到首批牌照并做出稳定流动性(不是只会上线,而是能进企业财务和跨境支付)。
- CNH 稳定币是否从倡议走到试点(先在港、再向自贸区或特定通道延伸)。这件事若成,东亚的链上清算地图会明显改一次。
注:本文依据近一月多家权威媒体与政策观察报道梳理,核心报道源见文内标注。重点参考:路透关于香港稳定币法与券商指引、渣打 JV 动态;SCMP/Asia Financial 关于上海层面的讨论;以及多家媒体对京东、蚂蚁推动 CNH 稳定币的报道。
文章观点仅供参考,不作为投资建议,DYOR。发布者:zeke,转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ub.synbo.io/%e8%a1%8c%e4%b8%9a%e8%a7%86%e8%a7%92%ef%bd%9c%e7%a8%b3%e5%ae%9a%e5%b8%81%e8%bf%9b%e5%85%a5%e5%ae%a1%e6%85%8e%e9%a2%84%e7%83%ad%e6%9c%9f%ef%bc%9a%e5%a4%a7%e9%99%86%e7%ae%a1%e4%bd%8f/